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廖荣民:托举战机升空的幕后英雄
来源: 解放军报
2021-12-07 10:50:15

凌空出击,飞行员的潇洒英姿,令很多人着迷和向往。

他们云端飞翔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守护战鹰健康的机务兵。披星戴月、放飞守望,是机务兵日常的战斗姿态。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机械技师、三级军士长廖荣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今年9月4日,俄罗斯梁赞嘉吉列沃机场,经过数轮激烈角逐,该团机组获得了“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军事运输机组冠军。

机长刘威从俄罗斯空天军领导手中接过奖杯,心中满是自豪。走下奖台,刘威紧紧握住廖荣民布满老茧的双手,动情地说:“你的努力与付出,是我们夺冠的坚强保证。飞你维护的飞机,我们放心!”

机务兵对飞行员而言,是生命和胜利之托。飞行员的肯定,是对机务兵的最大褒奖。年来,作为一名机务老兵,廖荣民亲眼见证了我国空中运输投送力量和航空机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维护的飞机,从老旧机型到先进的国产中型运输机;飞行的航迹,从内陆腹地到高原远海,从国内到海外;执行的任务,从联演联训到国际军事比武,从抢险救灾到抗疫救援……

“我这个机务兵当得值,越干越有劲头!”廖荣民说。

托举战机升空,甘当幕后英雄。廖荣民的个人经历,是新时代人民空军跨入战略空军门槛、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军目标加速奋飞的一个注解,也是新时代士官人才队伍成长蜕变历程的一道缩影。

“飞机是有生命的,当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听懂它的话语”

“当你的起点比别人低,想要飞得更高,就要不断扇动翅膀,才能保证足够升力。”回顾17年的军旅生涯,廖荣民这样总结。

“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看到飞机划过天际很是兴奋,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守护战鹰翱翔天空。”廖荣民出生于潇水河畔的湘南小村,对于飞机的第一印象,来自孩提时代的仰望蓝天。

2004年,廖荣民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机务兵。带教老班长对他说:“机务兵是飞机的‘医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它的健康。”

站在威武雄壮的战机前,他的内心激动不已。那一天,他触摸到了属于自己的未来空间——蓝天,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色彩——天蓝。

然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务兵,对于学历不高的廖荣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每次翻阅专业书籍,看着复杂的结构图、公式和数据,他心里都会有些发怵。于是,他在业务学笔记本扉页上写下四个字:“苦学苦练”。

“苦”字的背后是战胜困难的决心。一个多月时间,廖荣民记下两大本笔记,每本都被磨卷了皮,飞机的上百个核心零部件参数,硬是被他牢牢记在脑子里。考核顺利通过,他被提前放单飞,从事机械员岗位工作。

“努力与韧劲,是机务兵成长的武器。” 这种刻苦的学劲头,一直被他保持到今天,数十本标记了各式各样符号的业务学笔记,成为团里带教新手最直观、最有效的学资料。

一点点积累、一次次感悟,他渐渐地练出一种绝活——从发动机的声音、渗油等细节方面,准确判断飞机故障原因。“这里既有知识支撑,也有实践感悟,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学。”廖荣民说。

“飞机是有生命的,当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听懂它的话语。”廖荣民这些年陪伴战机的时间比家人多得多。

2006年,廖荣民与战友们奉命参加一项重要的飞行保障任务。飞机出动前,廖荣民在例行检查时发现,某系统真空活门有漏油现象。

廖荣民判定问题根源是真空活门卡滞。然而,要修好活门,需要拆下整个部件。眼看飞机起飞时间临,机组人员焦急万分。如果拆下来修理好再装回去,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势必会影响整个任务的进程。

“用嘴吸!”廖荣民找来一根软管,吸一口软管再吹出一口气,反复10余次,成功排除真空活门卡滞故障。

这样的举动,让一旁的飞行员十分感动,赶紧拿来自己的水壶让廖荣民漱口。

那一刻,廖荣民觉得机务兵的价值得到肯定。虽然不能驾机翱翔蓝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飞行事业紧密相连。“不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努力在凡岗位创造非凡。”廖荣民说。

某型运输机主机轮超过廖荣民体重,要顺利拆装,对体力和技巧要求非常高。有一年冬天,团里组织岗位练兵。活动前夕,廖荣民顶严寒、冒风雪,在室外练拆装主机轮百余次,推滚机轮上百米,手掌都磨破了皮。比赛时,卸螺帽、取零件、滚机轮……一系列动作灵巧娴熟,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2016年,在空军组织的“机务尖兵”群众岗位练兵比武活动中,廖荣民成功获得拆装机轮项目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战友们请教他的夺冠秘笈时,他笑着说:“不管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每一天的努力都算数。为了这一天,我时刻准备着,机会一来,立刻发力。”

“机务兵的信条不能止于负责,而是要极端负责,‘极端’二字背后是责任担当,更是倾注全部身心的热爱”

有一年春天,廖荣民跟随部队前往某军工厂接装某型国产运输机。

细心的廖荣民发现,这款飞机某个部件在日常维护时,需要反复拆装,操作十分不便。仔细研究后,他建议将之前维护的某型飞机保障维护经验,“嫁接”到该型飞机上来。

“按照最初的设计也能完成任务,但打仗分秒必争,如果用实战思维考量维修保障效率,我们就要对每一处细节动脑筋、下功夫。”廖荣民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开始,廖荣民的方案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在他的坚持下,合理建议最终得到厂方领导和技术专家的支持——该型运输机的相关部件设计,目前采用的正是廖荣民的改进方案。

廖荣民的电话本里,记录着不少厂家和院校专家的电话号码。有问题不会,马上打电话请教;有原理不懂,花再长时间也要弄清楚。

“机务兵的信条不能止于负责,而是要极端负责,‘极端’二字背后是责任担当,更是倾注全部身心的热爱。”在机务岗位上,廖荣民常常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这些年,廖荣民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改进维护手段。

“其实,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机务保障工作更快捷、更规范一些。”谈到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廖荣民认为,只要开动脑筋想问题,付出的努力,终归会有收获。

一次外场保障任务中,廖荣民在给某部件加注液压油时,发现加油口太小,不仅无法把握油量多少,加油效率也很低下。

看到随身携带的水杯上标有刻度,他灵机一动,从一台废旧饮水机上拆下一个水龙头,再用一根圆珠笔笔筒与水杯连接绑好,将水龙头对准狭小的加油口。水杯中装满液压油,打开水龙头阀门,液压油就会自动地流进去。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拎着长嘴油壶进行倾倒,既提高了加油效率,又能随时观察加油量是否符合标准。

小革新、大用途,这一大胆创新得到上级认可。不久后,廖荣民改进后的成果在全团推广运用。自此,他在创新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看到团里新添置的红外体温枪,一个灵感在廖荣民脑中闪过:“人生病了体温会变化,飞机出了故障肯定也会有变化,能不能给战机也测个‘体温’?”

邀请院校教员讲解体温枪原理、网上查找设备资料、结合维护经验论证可行……一个多月后,一套战机维护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方案诞生,在飞机防冰加温、油液和电气系统检查中得以运用。

轴承养护装置、桨毂整流罩装卸装置、触屏式流体定压控制系统……如今,廖荣民已经取得6项国家专利,这些创新成果在机务维护保障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

前些年,廖荣民发现某型飞机加换油存在缺陷。他悉心研究外军航空机务保障先进经验,对当前机务保障工作进行总结思考,设计出改进设备,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型飞机风挡雨刷长时间工作,有可能出现故障。只需调整安装位置,则可避免这一问题……”廖荣民发现某型飞机风挡雨刷存在设计缺陷,立即打电话反馈给厂家,并提出改进建议。

数月后,廖荣民受邀参加厂家组织召开的质量评审会。会上,他根据工作中积累的一手资料、详实数据进行汇报,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最终厂家按照他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优化改进。

像这样的“微创新”还有很多。过去,是廖荣民发现问题后,向厂家提出改进建议。如今,则是厂家在设计产品前,主动打电话向廖荣民征询意见。某飞机制造厂领导听说他在接装过程中,提出一连串优化设计建议,主动给团里打电话提出要为他请功。

“机务工作看似凡,但在逐梦强军的征途中,小人物也有大作为!”该团副团长胡宇谦说。

今年8月,作为机务保障人员,廖荣民和战友们一同踏上征战“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的赛场。

要想在国际赛场上脱颖而出,对机务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是一次极大考验。廖荣民与战友们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数据视频资料,创新保障方法手段,帮助我参赛机组荣获冠军。

“军旅生涯要找准人生坐标,托举战机飞翔是我奋斗的方向”

虽然廖荣民只是一名普通士官,但作为带教师傅的他,10多年来教出40多名徒弟——有的成为该团创新队伍的中坚力量,走上机务保障的重要岗位;有的从排长加速拔节成长,走上更高的指挥岗位。

在徒弟叶国才眼中,廖荣民格外严谨较真,批评人从不留一点情面,“感谢他的严格要求,教会了我很多好的工作惯,让我扎实走好军旅人生的第一步。”

“第一步应该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好的办法?……”那年,团里组织新人单放考核,廖荣民把理论题库抛在一边,而是根据机务一线维护保障案例临机出题。

连续几个为什么把叶国才考倒了。“理论是基础,实践才是关键。工作中,我们不能照搬理论,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打赢的标尺衡量工作标准。”多年来,廖荣民对徒弟们总是倾囊相授,他的工作笔记、心得体会都是公开资料,每一项绝活、每一条经验都会与大家分享。

8年前,某型飞机机务准备检查规范只有上级下发的文字说明。“有没有办法改进一下,让大家一看就会、一学就懂?”经过反复探索,廖荣民有了主意——把每个需要检查的部位用相机拍下来,并在照片上对需要检查的位置进行排序标注,再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

“如果战斗突然打响,即使是一名新手,也能按照这份说明‘按图索骥’,保证战机升空。”一位领导对廖荣民的这一作法给予高度评价。

《主起落架及主起落架舱的检查路线和标准》《某型飞机发动机检查路线图集标准》……由他制作的机务检查规范至今还在使用。前不久,他还把机务检修步骤方法、零部件拆装过程和工作规范流程等拍摄成教学视频,分享给全团战友学和研究。

“我喜欢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我的所有工作经验记下来、传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说到这里,廖荣民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入伍17年,廖荣民先后保障过6型飞机,保障安全飞行时长10000个小时。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廖荣民对飞行安全的执着追求。

他对事业的执着,徒弟毛鑫记忆深刻——

有一年冬天,廖荣民跟随部队在东北某地执行任务。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夜里室外气温骤降。在预先机务准备工作中,廖荣民发现一个衡活门不稳定,想要排除故障必须要拧开盖板。

毛鑫小声地对他说:“师父,盖板已经被冻住没办法打开。这个功能用不用不要紧,飞行员不是可以手动衡吗?”听到徒弟的话,廖荣民表情严肃地说:“这样图省事,早晚会出大事!”

“决不能让故障过夜。”廖荣民脱下手套,马上开始排除故障,结冰的螺丝不好拧,故障一处理就是一晚上。排除故障后,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他艰难地从机舱里爬出来,双手已经冻得发紫。不放心的他,又围着飞机仔细检查了一遍。

“正是有他千万个不放心,才有了飞行员的一次次放心。”谈起廖荣民,该团机务中队中队长汤绍聪连连赞许。

有一年国庆节放假前夕,战友们跟着廖荣民做预先机务准备,在飞机某系统齿轮壳体内侧,廖荣民发现一条极其细微的裂纹。当时,距收班还有5分钟,大家都在期待着食堂丰盛的会餐。

廖荣民决定机组不参加,必须立即开展排故。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他有些小题大做。而他心里最清楚,0.01%的故障都可能导致100%的严重后果。

经过进一步探伤检查,该裂纹深度长达壳体的70%,因为有油漆层所以不易发现,如果不排除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廖荣民带领大家奋战3个多小时,成功排除故障。之后,团里为他们重新组织了会餐。

“6次荣立三等功,其中5次都是发现重大故障隐患所得!”该团团长贾赟说,前不久,廖荣民在接装某型飞机时又有立功表现,团里专门向师党委为他报请第7个三等功。

“军旅生涯要找准人生坐标,托举战机飞翔是我奋斗的方向。”廖荣民说,飞行安全是部队战斗力生成基础,在使命责任面前,他的追求是:当好飞行安全的“守护者”。(郭靳、杨进)

关键词:

下一篇: “全闭环”中的温暖——内蒙古满洲里精细化开展隔离管控
上一篇: 世遗大会带火闽清古厝

相关阅读